历史上的宰相,从来就不是个正式的、具体的官职名称,而是一个范指,早期一般都是特指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一人而已,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宰相,以诸葛亮为例:他正式、具体的职务是“丞相”而不是“宰相”,但仍可被视为“宰相”,因为他符合这一基本要件:国家最高行政长官。诸葛亮死后,后主刘禅干脆废除了丞相这一职务,将原先的丞相职权进行了分解,由费祎、蒋宛等人分别担任,目的就是人为造成相互制肘,防止一人大权独揽,对皇权造成威胁。纵观我国的封建历史进程,实际上就是一个皇权不断加强、相权不断削弱的过程,到了明清时期,“宰相”的定义发生了变化,已经不再限定特指“最高行政长官”一人,只要是国家最高决策层的行政长官,都可以视为宰相的,比如康熙时期的内阁大学士纳兰明珠,当时就被称之为“明相”,索额图则被称之为“索相”,这里的“相”,指的就是宰相之意,到了雍正时期,军机处成立,属于国家最高中枢机构,此时有资格被称之为军机大臣的,一般都可视为“宰相”,乾隆时期刘镛被视为“宰相”就很正常了,其实和珅也是可以被称为“和相”的,但要分在什么时候,比如他在担任礼部侍郎的时候就不能这么叫,此时离最高行政机关还差得远呢,后来进入军机处,并任文华殿大学士之后才可以,不过人们一般不会这么称呼他。
大清国有宰相这一官职吗?(宰相刘罗锅)
明清是没宰相的,我们所说的刘罗锅是内阁大学士俗称宰相,其实不是。